“在醫療行業,元宇宙正在掀起新的創新浪潮,預計將在遠程醫療、醫療教學、外科手術和護理、智能健康管理等方面帶來巨大變革,不僅如此,元宇宙的融入或會突破長期存在的地區之間醫療資源不平衡、不合理難題,使醫療資源分配和利用較為平衡、合理。”7月28日,國家科技部原副部長吳忠澤在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時報聯合主辦的第十四屆健康中國論壇上指出。
國家科技部原副部長吳忠澤
遠程醫療、外科手術、醫學研究……元宇宙醫療大有可為
“要理解元宇宙醫療,必須先了解元宇宙的本質是什么。”吳忠澤介紹,實際上,元宇宙就是運用數字孿生、虛擬現實、增強現實、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數字技術,進行連接與創造的、與現實世界映射與交互的虛擬世界。
應用到具體的醫療領域,元宇宙不僅可以輔助建設醫療三維輔助診療平臺,優化術前規劃與術中導航等解決方案,同時,元宇宙還可提供全方位多維度的身臨其境的遠程醫療服務。基于床旁檢測(POC)、生物信息識別等醫藥生物技術的升級,未來在元宇宙中,通過VR、AR等設備可以為患者顯著提升在“沉浸感”、“連接性”等方面的遠程醫療體驗。
“此外,賦能醫學研究。運用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技術在視覺診療、近視防治等領域開展臨床研究結合微觀三維成像、分子模擬等技術,助力新藥研制、病理研究等領域實現突破。”吳忠澤提到,目前已經有一些企業開始嘗試這類的創新,比如美國硅谷的一家企業已經基于AR技術開發出了交互式3D手術平臺和術中軟件,可提供裸眼觀看、非接觸式、交互式的三維解剖成像,允許醫生與特定解剖結構的“數字孿生體”進行交互,以確定治療目標、手術方法和導管位置,從而捕獲更準確的測量值、距離和角度,支持各類結構性心臟手術。有效降低了醫療成本和風險。
建議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增強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
“除了‘元宇宙’,5G、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腦科學、基因編輯、生物醫藥等新興技術加速迭代,科技對健康領域的滲透性、擴散性、顛覆性越來越強,同時也意味著健康產業正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吳忠澤表示。
當前,健康大產業正在進入到快速發展的時期,到2020年底我國健康產業的市場規模達到了8.7 萬億元,預計到2030年超過16萬億。“十四五”期間科技創新將如何來支撐和引領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
吳忠澤建議,首先應進一步強化大健康領域戰略科技力量,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構建更加有效的新型舉國體制。聚焦生物醫藥領域組建國家實驗室,加強大健康領域共性技術平臺建設和基礎研究。二是瞄準生命健康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三是集中力量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解決一批高端醫療儀器設備、高端醫用試劑、重大疾病的原研藥、特效藥、高值耗材等領域“卡脖子”問題。
其次,完善大健康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切實增強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動“醫產學研用金”等多種形式的協同創新,打造大健康產業創新共同體。支持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把企業打造為掌握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或“配套專家”。
第三,用數字化賦能大健康產業。加強信息科學與生命科學的交叉創新,推動跨學科、跨領域的融合應用依托“新基建”,構建基于5G、人工智能、區塊鏈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在智慧醫療領域開展試點示范聚焦醫療、養老、文體等領域,推動數字化服務普惠應用積極發展互聯網醫院、在線醫療等,擴大優質醫療公共服務資源輻射覆蓋范圍,讓更多偏遠地區的患者得到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