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5日,清華大學和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共同發布了《中國塑料包裝產業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指出塑料經濟應盡快擺脫線性經濟模式,加速向循環經濟模式轉型,實現環境、經濟和減排的多重收益。
站在“風口”,塑料產業何去何從?
今年2月,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通過了《終止塑料污染決議(草案)》,來自175個國家的代表批準簽署該決議,力爭到2024年要達成一項具有國際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協議來遏制全球污染。作為全球最大的塑料制造、消費和出口國,中國如何發展塑料產業將對全球的塑料價值鏈產生巨大影響。
與此同時,為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提出要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而塑料生產高度依賴化石原料,如現在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不改變,到2050年,塑料生產將消耗全球原油總消耗量的20%,生產和焚燒將產生28億噸溫室氣體排放,相當于615個中等規模燃煤電廠的排放量。
報告指出,無論是出于塑料污染治理的壓力,還是保障“雙碳目標”的實現,塑料產業都亟需積極轉型。當前正是塑料產業實現行業可持續化轉型的最佳時機。
何為最優解?專家呼吁加速循環經濟轉型
報告認為,以源頭減量、設計創新、循環利用為核心的“新塑料經濟”是塑料產業的根本解決方案。長期以來,塑料產業被“獲取-制造-廢棄”的線性經濟模式主導,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而“新塑料經濟”將重點放在培養和構建系統性思維以指導塑料的生產與使用,使其不再成為廢棄物,而是通過循環使用實現更好的環境和經濟效益。
報告提及,如能全面采用循環經濟模式,預計到2040年全球范圍內每年可避免80%的塑料進入海洋,減少25%的溫室氣體排放,累計為政府節省700億美元,凈增加70萬個工作崗位。2020年,中國的廢塑料約6000萬噸,而當年的回收量僅為1600萬噸,開展塑料循環經濟的潛力巨大。
“目前,中國的政策和產業現狀是有利于循環經濟的發展和生根的。”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塑料項目經理賈柊楠認為,“2020年中國塑料制品出口額已達到852.4億美元,而加速塑料產業的循環經濟布局,不僅能進一步增強企業競爭力,更能對緩解塑料污染、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全球環境問題做出貢獻。”
循環之路如何走?七大路徑四大建議
回顧中國的塑料循環經濟政策演進,該報告認為政策的發展已經覆蓋了從包裝的設計與生產、流通、消費到回收與處置的全過程。且隨著塑料污染問題的日益突出,治理思路和模式也逐步發展豐富,已邁入以系統性思維為指導、開啟全鏈條治理的新階段。接下來的政策發力方向則需更多聚焦在循環經濟系統轉型的頂層設計、塑料包裝標準的統一、回收體系的完善及行業發展的協同等方面。
報告針對塑料產業中使用最廣泛的塑料包裝行業開展了全面的路徑研究,指出應從設計、流通、回收再利用三管齊下,加速向循環經濟轉型:
1.在設計環節,消除和淘汰不必要的包裝使用
2.在設計環節,探索消費端重復使用系統的設計
3.在設計環節,從設計確保包裝的可循環性
4.在流通環節,以電商平臺為主體推動創新型包裝減量
5.在流通環節,以全行業協作推進可重復使用模式落地
6.在回收環節,建立經濟有效的塑料回收體系
7.在回收環節,加強與擴大再生塑料市場需求
塑料的諸多特性使其在經濟發展和生產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實現塑料循環經濟轉型將幫助我們更可持續地使用這一材料,這將需要我們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塑料的生產、使用和再利用方式。展望未來,報告提出了建設塑料包裝綠色產業鏈、協同無廢城市建設、推動高技術創新和裝備發展、加強塑料污染治理政策對話與技術合作等四大行動建議。
“我們期待中國能加速實現塑料產業的循環經濟轉型,獲得經濟、環境和減排的多贏,并為全球貢獻中國經驗。”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關一松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