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和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共同發布了《中國塑料包裝產業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指出塑料經濟應盡快擺脫線性經濟模式,加速向循環經濟模式轉型,實現環境、經濟和減排的多重收益。
“我們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當口。“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長聘教授、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執行主任李金惠在致辭中點出,”今年2月聯合國環境大會通過了《終止塑料污染治理全球協議》,力爭2024年底要達成全球協議來遏制全球污染。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塑料制造、消費和出口國,我們的塑料行業如何發展對全球的塑料價值鏈有巨大影響。”
報告提出,以源頭減量、設計創新、循環利用為核心的“新塑料經濟”是塑料行業的最佳轉型方向。發展塑料循環經濟,將有效增加工作崗位、節省政府開支,更有助于減緩氣候變化、遏制塑料污染。
“綜合性的循環經濟是最佳解決方法。”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塑料項目經理賈柊楠分享到,“通過源頭減量,每減少1噸原生塑料使用,減排力度可達到3.5噸二氧化碳當量;通過可重復使用的設計創新,僅全球日化產品的包裝就可以減少300萬噸塑料使用;而用回收再生塑料生產則可以再節約85%-94%的耗能。發展塑料循環經濟能釋放顯著的減排空間,助力中國實現‘30/60雙碳目標。’”
報告深入分析了中國的塑料循環經濟政策演進,認為政策發展已覆蓋了從包裝的設計與生產、流通、消費到回收與處置的全過程,且隨著塑料污染問題的日益突出,治理思路和模式也逐步發展豐富,已邁入以系統性思維為指導、開啟全鏈條治理的新階段。接下來的政策發力方向則需更多聚焦在循環經濟系統轉型的頂層設計、塑料包裝標準的統一、回收體系的完善及行業發展的協同等方面。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認為,在塑料包裝行業中實現循環經濟轉型應當設計、流通、回收再利用三管齊下。在設計環節推動源頭減量、設計創新、循環利用,在流通環節推動企業與上游包裝商和品牌商聯動,在回收再利用環節則建立起經濟有效的塑料回收體系并擴大再生塑料市場。
在發布會上,來自科研機構、行業協會、企業的代表們積極參與,圍繞中國塑料行業的機遇與挑戰、在無廢城市建設背景下構建高效的塑料回收體系等主題開展了熱烈討論。
在討論中發言嘉賓們提到,除了中央政策外,地方政府也可以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在地方層面制定更多落地政策加以指引,此外企業也需承擔起主體責任,發揮更多主動,引領行業轉型;同時,有發言嘉賓認為媒體也應發揮積極的宣教引導,鼓勵更多公眾積極踐行綠色生活。
塑料的諸多特性使其在經濟發展和生產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實現塑料循環經濟轉型將幫助我們更可持續地使用這一材料,這將需要我們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塑料的生產、使用和再利用方式。展望未來,報告提出了建設塑料包裝綠色產業鏈、協同無廢城市建設、推動高技術創新和裝備發展、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國際合作等四大行動建議。
“我們期待中國能加速實現塑料產業的循環經濟轉型,獲得經濟、環境和減排的多贏,并為全球貢獻中國經驗。”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關一松總結道。